生態旅遊缺乏保護       明報 [20020509]

        生態旅遊原意是令市民愛上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認識保護及愛惜環境的重要性。不過,曾有大量生態旅遊船隻 "包圍" 中華白海豚,荔枝窩獨有的粗壯附生植物魚藤,亦被遊人用來 "盪鞦韆" ,環保團體質疑政府未有足夠配套措施保護環境下,應否加速發展生態旅遊。

        荔枝窩被港府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因處於無人騷擾狀態,該處生態資源豐富,原來脆弱的攀附植物如魚藤也長得特別粗壯,在高空垂下的藤條便成了遊人的 "鞦韆"

        荔枝窩也是日本大葉藻的最後根據地,它是香港現存的四種海草的一種,是哺乳類動物海牛 ( 美人魚 ) 的食糧,有學者推斷這種國家級保護物種曾於荔枝窩居住。因海草位於東涌的族群被新機場填海工程嚴重破壞,加上對中國沿海一帶的海草資料有限,故別具研究價值。此外,該處有香港罕見的紅樹銀葉樹和欖李,它們有兩至三層樓高,連米埔濕地也沒有此品種。

        政府加快發展生態旅遊前,必須研究不同地點的可承載量,如米埔每年只限四萬人次入內參觀,令原有生態得以保持。而香港東北地區亦存有蝙蝠洞和次森林等敏感地帶,亦必須確保導遊質素。

        對於開放沙頭角禁區發展生態旅遊,政府似乎已開綠燈,更設計貫穿沙頭角、荔枝窩、吉澳及印洲塘海岸公園等旅遊路線,創造就業。並只建議局部開放禁區,每天遊覽人數少於 15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