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 Natural Geography / La géographie naturelle )

 

蒲臺島上的風化地貌

 
蒲台島主要岩石是花崗岩,為火成岩之一。香港在百多萬年前發生活躍的火山作用,熔岩積聚在地殼深處,長時間冷卻成為岩石,有充裕時間結晶。這種岩石是由石英(灰白色)、長石(粉紅)及黑雲母(黑色)組成,顏色淺,酸性高。這種岩石的特徵是節理較多,包括垂直、水平及傾斜三種,這是熔岩冷卻,岩石收縮時造成。由於節理多,所以花崗岩的抗蝕力弱,岩石上佈滿節理,下雨時,雨水從節理滲入岩石內,雨水與岩石礦物接觸,溶解、氧化。島上可見的怪石包括

(一) 西面有響螺石
(二) 中央有棺材石
(三) 僧人石
(四) 仙桃石
(五) 靈龜上山
(六) 佛手岩

怪石中佛手岩是怎樣「雕刻」出來的呢?這是由於風化作用中的機械性風化(註1)所導致。岩石外露在空氣中,加上附近的植物以草為主,沒有樹木遮蔽,所以容易受溫差影響,本港年溫差約為13℃(中度),日溫溫差5℃(輕度),這樣的溫差己足以令岩石熱脹冷縮,使岩石上的節理和裂縫擴闊,直至完全剝落,這種機械性風化稱為塊狀崩解。山崖上的岩石上滿佈跟表面平行的裂紋,像千層糕般,其實是另一種物理性風化,片裂作用,由於花崗岩被上層岩石擠壓,產生很大壓力,上覆岩石被侵蝕移去,岩內壓力消失,露出地面的岩石因而膨脹,岩石上裂縫和節理擴闊,終使岩石破裂。
 
 
 
(註1)

物理性風化又稱為機械性風化或崩解作用。在物理性風化中,岩石顆粒失去結合力,由大塊岩石碎成細粒岩屑,但是其化學成分沒有顯著的改變。物理性風化的成因主要是鹽結晶的生長、溫度變化與岩體的脹縮、重複乾濕作用、植物根的作用等。

物理性風化的近親為化學性風化,又稱為分解作用。在化學性風化中,岩石因為接觸空氣和水,發生化學分解,使其化學成分或礦物成分發生變化的現象。在氣溫高、水分多和植物繁盛的地方最容易發生化學性風化。同一體積的岩石,組成岩塊愈小,化學風化速度愈快。化學性風化的成因主要有氧化作用、水合作用、碳酸化作用等。

[ 回上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