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濕地?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濕地基本分五大類: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庫塘。

近海及海岸濕地

淺海海域:低潮時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水域,植被蓋度<30%,包括海灣和海峽。

潮下水生層:海洋低潮線以下,植被蓋度?30%,包括海草層、海洋草地。

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長而成的濕地,包括珊瑚島及其有珊瑚生長的海域。

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質75%以上是岩石,蓋度<30%的植被蓋度的硬質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島嶼、海岩峭壁。

潮間沙石海灘:潮間植被蓋度<30%,底質以沙、礫石為主。

潮間淤泥海灘:植被蓋度<30%,底質以淤泥為主。

潮間鹽水沼澤:植被蓋度?30%的鹽澤。

紅樹林沼澤:以紅樹植物群落為主的潮間沼澤。

海岸性鹹水湖:海岸帶範圍內的鹹水湖泊。

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帶範圍內的淡水湖泊。

河口水域:從近口段的潮區界(潮差為零)至口外海濱段的淡水舌鋒緣之間的永久性水域。

三角洲濕地:河口區由沙島、沙洲、沙嘴等發育而成的低沖積平原。

 

河流濕地

永久性河流

季節性或間接性河流

泛洪平原濕地:河流泛濫淹沒(以多年平均洪水位為準)的河流,兩岸地勢平坦地區,包括河灘、泛濫的河谷、季節性泛濫的草地。

 

湖泊濕地

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積水的海岸帶範圍以外的淡水湖泊。

季節性淡水湖:季節性或臨時性的泛洪平原湖。

永久性鹹水湖:常年積水的鹹水湖。

季節性鹹水湖:季節性或臨時性積水的鹹水湖。

 

沼澤濕地

蘚類沼澤:以蘚類植物為主,蓋度100%的泥炭沼澤。

草本沼澤:植被蓋度>30%,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沼澤。

沼澤化草甸:包括分佈在平原地區的沼澤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區具有高寒性質的沼澤化草甸、凍原池塘、融雪形成的臨時水域。

灌叢沼澤:以灌木為主的沼澤,植被蓋度>30%。

森林沼澤:有明顯主幹、高於6米、郁閉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澤。

內陸鹽澤:分佈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鹽澤。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水含鹽量達0.6%以上,植被蓋度>30%。

低熱濕地:由溫泉水補給的沼澤濕地。

淡水泉或綠洲濕地。

 

庫塘

為灌溉、水電、防洪等目的而建造的人工蓄水設施。

作用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的生態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濕地具有強大的沉積和淨化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後,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

濕地物種十分豐富,生物多樣性中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在科學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濕地具有巨大的景觀價值,九寨溝、洞庭湖、鳥島等都是著名的濕地風景區,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旅遊特色

濕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態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

濕地參與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有重要影響

濕地能防止海水入侵,減輕沿海土地的鹽鹼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內河的倒灌

濕地可以保護海岸,防止侵蝕。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防止海岸侵蝕的作用最為明顯同時還有防風作用

濕地的水分小氣候有影響。乾旱地區中,周邊地區比其他地方的氣候濕潤,有利於生態環境

濕地的豐富物產資源具有很高價值:

濕地富產魚、蝦、藻類、蓮藕、蘆葦、藥材等,是相當重要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濕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濕地是重要的油田分佈區域;鹼水湖和鹽湖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

 

不同的定義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