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命名

  同一種植物,往往會有多於一個名稱,例如我們常見的樟樹,又名芳樟、油樟、烏樟、栳樟,這種情況稱為同物異名。

  有時候,同一個植物的名稱會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冬青,在北方,很多植物在冬季都會落葉,少數不落葉的植物就被稱為冬青,當中包括正木、女貞和小蠟。而在南方,冬青就是冬青科、冬青屬的那些植物,這種情況叫異物同名。

  為有效溝通和確保準確無誤,國際間必須得出一個共識,共同採用一致的植物名稱和命名方法。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於1753年在其著作《植物種誌》採用二名法為植物命名,之後在1867年舉行的首次國際植物學會議正式通過一套植物命名法規,奠定公認的國際植物命名方法;1905在第二屆國際植物學會會議上正式通過《國際植物命名法規》第一版,之後不斷地被更新和修改,最新的版本於1999年在美國聖路易斯的會議上通過。

  最初的植物學名由1個屬名和1個種名組成,就如人們的姓和名,例如樟樹的學名就是 Cinnamomum camphora,而南方的鐵冬青學名就是 Ilex rotunda。所有學名必須斜體,用拉丁語,屬名第一個字母大寫,其餘小寫。

  後來,被命名的植物越來越多,為方便追查學名的起源,就在學名之後加上命名者的姓氏。樟樹的學名就被寫成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L. 是 林奈 Carolus Linnaeus 的縮寫,這是他獨享的,其他人不能用,以表揚他在植物命名學上的供獻,加上括號表示屬名有變,而提出更改屬名的人就是 Presl。 鐵冬青的學名就被寫成 Ilex rotunda Thunb. ,命名人是Carl Peter Thunberg。

  同一個品種,有時還會有不同亞種 subspecies (縮寫為 subsp.),不同的變種 varietas (縮寫為 var.), 不同的變型 forma (縮寫為 f.), 不同的栽種變種 cultivarietas (縮寫為 cv.)等等,這些都會加在種名後面。例如鐵冬青有個變種叫小果鐵冬青,學名是 Ilex rotunda Thunb. var. microcarpa (Lindl. et Pax) S.Y. Hu,變種的名是 microcarpa,意思是小果,變種的名最初由 Lindl 和 Pax 共同提出,後來被 S.Y. Hu (即胡秀英)更改成 microcarpa。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植物是香港區旗區徵所用的洋紫荊,一直以來,學名都是 Bauhinia blakeana Dunn,由 Dunn 在 1908年發表命名,為表揚港督卜力爵士(Sir Henry Blake) 及其夫人大力支持香港的植物學研究工作,就選用 blakeana 作為種名。2005 年,Carol P. Y. Lau, Lawrence Ramsden 和 Richard M. K. Saunders 共同在權威植物學期刊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發表文章,從外部形態、花的結搆、基因比對等各方面進行詳細分析,結論是洋紫荊並不符合植物學上有關一個獨立的種的定義,而且是紅花洋蹄甲 Bauhinia purpurea 和宮粉洋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 的混交栽種變種,並提出學名應為 Bauhinia purpurea x variegata ‘ Blakeana’, cv. nov. 。 Blakeana 是混交栽種變種名,不用斜體,而且須用單引號括起,cv. (cultivarietas )表示栽種變種,nov. (nova )表示這個名稱是新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