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珊瑚礁覆蓋狀況良好

Français  English

  漁護署的調查發現,大部分生長珊瑚礁地點的覆蓋面積大致令人滿意。(2006年) 署方在近岸33個地點進行普查,顯示21個珊瑚礁覆蓋範疇達逾五成,包括東平洲、吉澳、荔枝窩。其中以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狀況最佳,面積達七成三。與去年相同10個地點比較,部分覆蓋率微升。不過,7個屬旅遊熱點的珊瑚礁,發現有棄置漁網、珊瑚受損,署方將加強向導遊宣傳,以減少遊人丟掉拉圾,將有助珊瑚健康生長。

漁護署普查 本港珊瑚生長健康

  澳洲大堡礁的美麗聞名於世,其實香港也擁有八十四種美麗的珊瑚,遍布本港東部三十三處水域,當中更有一種稱為扁腦珊瑚,是世界其他地方少見,香港反而常見的珊瑚品種。漁農自然護理署最新的珊瑚普查發現,牠們在水底生長得十分健康,連帶其他海洋生物亦蓬勃生長,為海洋世界增添不少色彩。

  普查結果時說,三十三個調查水域的珊瑚覆蓋範圍與去年相若,由百分之十四至七十五,珊瑚仍然集中生長於東北面水域,當中海下灣珊瑚灣是被珊瑚覆蓋得最多的地方。

加強宣傳愛護珊瑚

  由於香港東北面水域,例如東平洲及海下灣等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海水溫度長時間保持和暖,故特別適合珊瑚生長。香港現存的八十四種珊瑚當中,有二十種是較常見,例如鹿角珊瑚、牡丹珊瑚、陀螺珊瑚及扁腦珊瑚等,當中扁腦珊瑚更是世界其他地方少見,香港反而常見的品種。這種高約一至兩米,於東平洲常見的扁腦珊瑚,因其形酷似大腦而得名。歷時三個月的普查亦發現,本港的珊瑚健康狀況大致良好,連帶依賴珊瑚生長的海洋生物亦可蓬勃生長。此外,漁護署加強對市民宣傳愛護珊瑚的同時,亦實行了不少保護措施,例如今年八月在海下灣響螺角設立限制大型船隻進入有珊瑚的淺水區。

香港珊瑚礁普查2006

調查地點 33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

調查結果 • 21個普查地點錄得大於50%的珊瑚覆蓋範圍

• 全部普查地點的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 7個地點發現棄置漁網及個別珊瑚遭破壞情況

• 5個普查地點發現珊瑚白化現象

發現最多珊瑚的 海下灣珊瑚灣(珊瑚覆蓋範圍高達74%)

普查地點

香港珊瑚品種數目 84個

常見珊瑚品種 扁腦珊瑚、鹿角珊瑚、牡丹珊瑚、陀螺珊瑚、刺柄珊瑚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本港5地珊瑚失彩衣

  珊瑚是美麗的海洋世界堣ㄔi或缺 的生物,漁護署在33個地點進 行的珊瑚普查中,有5個地點發現珊瑚白化[象,反映珊瑚面對外來影響而受壓。有珊瑚科學家稱,長期白化會令珊瑚死亡,但現時本港的情G並不嚴重,未來數年亦不會趨升,但全球溫室效應或會加速各地珊瑚白化,只有不分種族攜手加強保護意識,才能讓海洋生態繼續展現活力。

  何謂「白化」?珊瑚科學家蔡莉斯說,珊瑚與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共生藻負責提供養分予珊瑚生長,亦為珊瑚提供色彩,珊瑚則提供「居所」給共生藻;要是長期受壓,海水鹽度和水溫出現變化,共生藻便會離開珊瑚,令珊瑚失去養分和漂亮的彩衣,出現白化甚至死亡。

專家:情G不嚴重

  相對於外國,本港的珊瑚白化情G不嚴重,每個白化面積只有2至4厘米。熱帶地區如澳洲和菲律賓水域的珊瑚礁(由眾多珊瑚組成)以往曾出現大量白化紀錄。這或與香港在世界性的珊瑚分佈中,位處北面盡頭的非主流邊緣位置有關。

  蔡莉斯稱,本港水域的主流珊瑚群落(零散地分佈)是腦狀及蜂巢珊瑚,佔70%,「珊瑚重點地區如菲律賓、澳洲和馬來西亞的珊瑚很易白化,卻沒有腦狀及蜂巢品種。」香港的珊瑚較少白化,她認為可能與珊瑚品種有關。

  漁護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指珊瑚白化可能因夏季水溫上升,令共生藻「離家出走」,秋冬季水溫下降時牠們便會「回家」。溫室效應對香港珊瑚影響較少,因受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影響,水溫變化不大,令珊瑚白化情G穩定。

  漁護署珊瑚普查的5個珊瑚白化地點,包括牛尾洲、吉澳以及海下灣的珊瑚灘和磨洲。結果亦顯示,有21個地點的珊瑚覆蓋範圍大於50%(長40米以上),包括東北面的16個點及牛尾海的5個點,情G如去年般穩定,只有在約7個地點錄得漁民棄置的漁網及個別珊瑚輕微受損,破損主要受船錨及浮潛活動玩家碰撞。

全港21地點 珊瑚覆蓋逾50%

  市民環保意識提高,惠及在海堛漪懋靾G。漁農自然護理署及珊瑚礁普查基金進行了一個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顯示珊瑚礁及一帶的海洋生物生長狀況大致理想,但仍有六個地方發現棄置魚網,部分珊瑚更懷疑遭漁船和潛水人士破壞,團體呼籲市民進行海上活動時要珍惜珊瑚。

六個地方珊瑚受損

  漁護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表示,在三十三個普查地點中,有二十一個錄得相當大的珊瑚覆蓋範圍,超過五成,包括東坪洲的亞媽灣、亞爺洲、王爺角、吉澳的雞公頭等,而海下灣海岸公園內的珊瑚灘錄得最大的珊瑚覆蓋範圍,達七成半,整體保持平穩增長。

  漁護署已把珊瑚標誌浮標計畫擴展至沙塘口山、赤洲和橋嘴洲北,以保護珊瑚,標誌浮標會劃出珊瑚覆蓋率較高的範圍,提醒船員避免在該範圍內下錨停泊。計畫已見成效,浮標附近一帶的珊瑚覆蓋率均有增長。

  不過,普查發現約有七個地方發現棄置魚網及個別珊瑚受損的情況,由於有些地區仍准許捕魚及潛水,不排除有市民不小心損毀珊瑚,雖程度輕微,他呼籲市民在進行水上活動時要小心。

330 潛水員參與普查

  此外,有5個地點發現珊瑚白化的[象,但本港的海水溫度沒有上升的趨勢,他指白化現象由夏季水溫上升所致,入冬後會好轉,珊瑚亦會重新生長。

  另外,今年的珊瑚礁普查刷新紀錄,共有三百三十名義務潛水員參與,分別來自潛水界、私人機構、大專院校、中學及演藝界等,人數是歷年之冠。漁護署現正編纂一冊珊瑚資料圖鑑,明年初印製。市民現可在漁護署的網頁中,看到海岸公園二十種常見的珊瑚資料。

  漁農自然護理署與珊瑚礁普查基金合作,於今年七月展開本港歷來最大規模、為期三個月的珊瑚普查。普查顯示,本港東北海岸二十一個地點的珊瑚覆蓋範圍超過五成,其中西貢海下灣海岸公園的珊瑚灘覆蓋率最高,達百分之七十五,顯示過去兩年珊瑚生長普遍穩定。

  今次珊瑚普查共出動三百三十人,調查由東北面的東平洲延伸至南面的果洲群島的三十三個地點,其中九個位於海岸公園內。漁護署高級海洋護理主任陳乃觀指出,在二十一個錄得較大珊瑚覆蓋範圍的地點中,魚的種類及數量較多,在普查事先釐定的二十二個指標品種中,共錄得二十種生物及魚類,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寶貝螺等。西貢牛尾海及東北水域的三個海岸公園範圍內,則錄得較多石斑、細鱗和海豬魚。

四淺水區珊瑚現白化

  所有普查地點的珊瑚都沒有遭破壞性捕魚損毀的痕跡,其中7個地點雖有破魚網及個別損毀的珊瑚,但情況不嚴重。此外,普查在四個淺水區發現珊瑚有輕微白化,相信與夏季水溫持續上升有關,是自然現象。

保護珊瑚,人人有責

  炎夏已至,暢泳碧波甚至潛水的活動,正值旺季。上月,據報有遊覽船破壞了海下灣保護區的珊瑚,甚為可惜。海下灣由於有豐富的珊瑚群而被列作海岸公園,其實更應列為保護區才對,像米埔自然保護區一樣,限制進入人數及遊人,加強保育和教育工作。

  珊瑚礁是十分脆弱的生物群落。珊瑚本身是動物,藉分泌鈣化物質(碳酸鈣為主)來保護自己,它的生長十分緩慢,比陸上樹木約慢十倍。珊瑚與一種十分特別的藻類共生,藻類為植物,依靠陽光生存,藻類提供養分予珊瑚生長。因此,珊瑚在海底,尤以淺水部分或陽光充足的地方,生長更旺盛,生長形態似樹木般「努力地採光」。不同品種的珊瑚,形態各異其趣,加上共生的藻類所組成的顏色,艷麗悅目。「大樹好遮陰」,珊瑚礁附近也生長了海葵、蝦、蟹和珊瑚魚等不同生物。所以,珊瑚群落的生產力(單位面積生產量)甚高。鹽度和水溫也主宰了的珊瑚生長,海水溫度在13度攝氏以下者不宜珊瑚生長。香港海域正好在此界線以上,冬天有「親潮」的較暖海流由南而上,水溫偶然才在13度攝氏以下,因此香港的珊瑚彌足珍惜,亦十分寶貴。

  全球及本港的珊瑚礁主要受人為採挖、水質下降、海岸污染、疾病感染和氣候轉變所威脅。珊瑚也有很多天敵,主要是棘皮動物,即海星和海膽,會吃珊瑚及其共生藻。過去四十年珊瑚的覆蓋率和品種數目均下降了近半,而過去廿年珊瑚的白化率正急速上升。所謂白化,其實即死亡,因珊瑚蟲和其共生的藻類均死去,沒有顏色,所以露出珊瑚鈣化骨質的白色碳酸鈣。珊瑚死去,後果是珊瑚群落的生產力大降,附近漁群不再出現,近岸漁獲也直線下降。尤有甚者,山埃捕魚和炸藥捕魚均嚴重地破壞珊瑚礁。

  要保護珊瑚礁,成立禁區(NTA),禁止捕魚和區內人類任何活動,為最有效和愈來愈多國家採用的方法。如果執法得力,這也只怕是唯一方法防止人為破壞珊瑚礁。胡亂挖海沙、填海、排放污水,都會壞珊瑚礁生態,增加再造人工珊瑚礁也補償不了。

HKGNU 2006-12

[ 回上 / Retourner /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