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法文版 En Français / 英文版 In English ]

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香港(Hong Kong)。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二百三十五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一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回華人統治。《中英聯合聲明》中,「一國兩制」政策將實施於香港,並在在50年之內不會受到政治之改變,香港將享受到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時,香港屬於惠州。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

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和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昺趙昺登基,因元軍追來,經淺灣(即今荃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隻駛至今日深圳蛇口附近的崖門時,被元軍追到,陸秀夫於是負?8歲的趙昺於崖山跳海而死。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片??中被英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上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昂船洲一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租借現在的新九龍、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租期99年。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政府 1911至現在) 建立以後,民國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佔領廣州及附近地區,與香港為鄰。之後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佔香港。國軍 (國民政府軍隊) 為保存實力,向廣西丘陵地區退守,便香港變成日軍包圍圈中的籠中鳥。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的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於1941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佈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日治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貧窮的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抗戰勝利及國共內戰

1945年夏,中國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在抗戰中得到最終勝利,其後,中華民國政府一度在聯合國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礙於當時國共內戰已經開始,中華民國政府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公道。

經濟起飛

經歷過1960年代末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了政策方針,開始諮詢華人的意見,逐步吸納華人進入決策機制。1973年香港經歷了一次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香港地鐵開始動工,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使香港於1980年代初成為世界著名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地理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於珠江口外、南中國海香港島。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6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型主要為山,最高點為大帽山(958米高)。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於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平原;其次是位於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

然而,總面積達1103平方公里的香港,有四分之三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等原因,仍屬郊野地區,分別劃入23個郊野公園,15個特別地區,4個海岸公園及1個海岸保護區,約佔本港總面積超過38%的土地,是亞洲最綠色的城市之一。據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04年年底的香港人口為6,895,500人(臨時數字)。這種獨特的土地政策,使香港不少地產商非議,指港英政府以「環保」為借口來抬高地價,浪費香港的土地資源。然而,不少香港市民都對現時香港處處綠色感到滿意。

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兩倍多的大嶼山。

香港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冬天清涼且乾燥;春季則和暖多雨;夏季炎熱而秋季涼爽,陽光亦很充足。香港每年六月至十月或會被颱風侵襲。

行政區劃

香港分為十八個區域,每區都有其區議會,負責討論區內民生事務。十八個區域分別為:

香港島 (4) 中西區、東區、南區、灣仔區
九龍 (5) 九龍城區、觀塘區、深水?區、黃大仙區、油尖旺區
新界 (9) 離島區、葵青區、北區、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

經濟

香港擁有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的自由市場經濟系統;因為香港缺乏自然資源,食品及原料均需從外輸入。事實上,入口及出口(包括轉口)都超過國內生產總值。

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可及得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在1989年及1997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幅有5%。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依賴貿易的香港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現時的全球經濟不景對香港的出口有很大影響。

香港憑著「一個沒有貿易障礙的免稅港、政府在經濟方面干預很少、極低通脹、資金流動及對外投資障礙極少、金融與銀行業限制極少、薪酬與價格干預很少、產權觀念牢固、維持低程度的規管以及非常規市場活動很少」等的特點,連續第11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指數獲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成功吸引大量外資投入。而且高效率的物流服務及優秀的國際機場都對香港的未來作出貢獻。

人口

香港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206人。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樓大廈,一個四人家庭普遍只能住在面積400至800平方呎(37.2至74.3平方米)的空間,如果在市區中,能居住面積達1000平方呎(92.9平方米),這家庭生活已十分富裕。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每一千人中只有7.26個新生嬰孩[1]。

香港以華人為主,佔本港人口接近95%。華人以外的種族,以菲律賓人一數最多,其次為美國及英國。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大部分是菲籍家庭傭工,也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居港的菲籍歌手和樂師,於酒廊或消閒場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由港英時期開始居港工作的南亞裔人士,以及來自印尼、泰國的家庭傭工。

香港既以華人為主流社會,但由於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在1970年代以前,只有英文為官方語言,及後,中文地位獲得確認,中英文現依據香港條例第5章法定語文條例,皆為官方使用。再加上1997年香港回歸後,中國大陸在香港政經的影響力漸趨重要,香港政府在香港主權移交後推廣「兩文三語」:中英文書寫,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口語。中文書寫以繁體中文為主。另外香港由於缺乏必須使用普通話的場合,因此大部份香港人的普通話能力都限於基本溝通。廣東話(或稱粵語)是香港大部份人的所用的語言,但不少大陸來的移民和新界鄉村社群以家鄉話,例如閩南話、上海話、潮州話、福州話或客家話溝通。部分老一輩人士只會說家鄉話,不會說廣東話,但他們的子孫多會說廣東話。而近年亦有不少人學習其他外語,當中以法語及日語較多人學習。

每個主要的宗教在香港都有信徒,主流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新教、道教、伊斯蘭教、儒教。其他較冷門的教派,如摩門教(即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神道教、創價學會、以至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部分更擁有龐大資產。因受強烈儒家思想的影響,崇拜祖先非常普遍;基督教信徒約佔在香港人口超過一成,人數在2000年後有增加的趨勢。

香港現時有四萬多名警務人員(參考自2002年香港警察年報),即平均每一百七十多人便有一位警員維持治安。

傳媒

香港的電視廣播始於1957年5月29日,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辦的麗的電視台正式成立,取名為「麗的映聲」。「麗的映聲」不但是香港第一個電視台,更是全球華人地區第一個電視台。時至今日,香港共有兩間公司提供本地免費電視廣播服務,分別是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及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另外共有五間公司提供本地收費電視廣播服務,當中包括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電訊盈科媒體有限公司、銀河衛星廣播有限公司、城市電訊 (香港) 有限公司,以及由亞洲衛星有限公司與澳門有線電視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天浪衛視有限公司。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公司透過以上本地電視廣播平台,或獨立的衛星電視接收系統,提供非本地電視廣播節目。

香港政府開放AM和FM的部份頻段予電台使用,而參與其中的電台數目亦為數不少,包括香港電台、香港商業廣播電台、香港新城電台等。但隨著時代變遷,科技變得越來越發達,現今很多香港人都有能力自行組建廣播電台,對開放更多頻道的要求於是呼之欲出。

終於,在21世紀初期,網上電台開始在香港流行。網路電台的聽眾數量越來越多,與傳統電台拉成競爭之勢,可爭一日之長短。

香港的報章除了三份免費派發的日報和在各屋苑分發的地區報章以外,一般每份都要港幣六元,如明報、星島日報等;而英文報章普遍都每份七元,如南華早報等。除此之外,每逢賽馬日,都有大量馬經刊印。

此外,除了一般的報紙、電台、電視廣播等,香港尚有一些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傳媒,例如獨立媒體、香港人通訊社等。

文化

香港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其東西文化的結合。香港地處中國南部,恰好在東西雙方航道之上,除了原來的華南文化以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商貿中心,香港也受到鄰近地區文化的影響。其中,粵劇和粵語流行曲就對東南亞和華南地區產生影響。此外,香港本土的流行文化也受到外圍地區的影響,從1950年代的菲律賓、1960年代的英、美、1970年代的日本、1990年代的台灣、及2000年代的南韓等地影響。

香港也是一個美食天堂。不少人為了品嚐香港的各國美食而不惜千里遠道而來。

一直以來,都有中國大陸的學者批評香港是「文化沙漠」。但是也有許多年輕人認為「我們聽香港的流行歌曲,看香港的電影長大,如果沒有香港文化,我們的青年時代將一片空白。」香港的本土文化,與台灣的本土文化一樣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未被大中華文化的其他文化人所認同。

香港代表花洋紫荊

19世紀末期,在香港發現了一個新物種-洋紫荊。由於其生性特別,會開花而不會結果,故被用作香港的象徵,1960年代被市政局採納為標誌、並一般被視為香港的代表花,在基本法的草議過程中加選為香港區旗及香港區徽的設計藍本之中。

旅遊

自開埠以來,香港都吸引不少遊客參觀。香港位處群山大水之中,望夫石,曹公潭等郊區地方自然景色秀麗,吸引大量行山客從世界各地到訪參觀和體驗。遊客亦喜歡從太平山頂鳥瞰香港島全景,觀看被稱為世界一大奇景的香港市內景色。

香港的歷史古蹟亦不比其他地方遜色。如宋皇臺,國民政府總統孫中山之紅樓,淺水灣,青山禪院等,都見證著香港和中國的歷史變遷。

香港海洋公園開幕以後,遊客繼續增多,使得香港的旅遊業成為一大"無煙工業",為香港人製造財富。繼大陸推出港澳自由行,香港迪士尼樂園在2005年9月12日開幕,香港的旅遊業再次走上高峰。

[ 回上 / Retour / Back ]

 

1